明亮的时刻
螺丝在拧紧有一期节目标题叫“这个时代的故事应该交给女性去讲”。
但这本书副标题“女导演特辑”的时候,我还是没有买它。
在漫天所谓女性主义的现在,我害怕会看见陈词滥调,我害怕误解。
其实,连女性,都不爱看女性主义。
最终买下它的原因是书友群发了拼多多拼团链接9.9/本。你看,又便宜,又有“明亮”二字,索性买下。
当然不算失望,因为大多是剧本,很快看完了。
吴琦在卷首语里说,我个人最喜欢看导演的早期作品,看画和看书时也有此癖好。越早就越容易城市,技法反而是次要的。
这里我无法完全赞同,反而觉得早期作品不够成熟,表达不够简洁准确。
比如最近看的一系列作品,利器、暗处、消失的爱人,异乡记、一些时刻、暴雨下在病房里,
恰巧都是作者从早期到成名作品。可能因为是从成名作开始看的,再去倒着看作者的出道作品,就显得初作品不够精彩。
当然,初作品作为了解一个表达者(这个表达者包括画家、导演、演员、作家等等艺术表达者)的途径是充满兴味的。
也可能是作品的不同(小说的虚构性、故事的架构等),电影和画作的表达,初作品更青涩更趋于内心?
我不能肯定。
我只是最近看到的初作品都不够有趣,所以不愿意(或者说是不够耐心),透过初出茅庐的作品去窥得作者的痕迹。
包括写出《使女的故事》这种经典的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早期作品《神谕女士》也是无趣的紧。
也许只有我特别好奇的时候,才会想知道表达者早期作品是怎样的呈现吧,出于了解一个人的渴望。
但是,非虚构写作呢?
我大概会更喜欢早期文字。
在我看来,那未经雕琢、修饰、摘选的表达,才更贴近事实及作者的观点。
“真实人间故事”“冰点”这种非虚构公众号 文章虽然够纯熟,但少了青涩的文笔,就显得有点像故事会了。
(所以买了浙江村的早期版本。)
说回本书剧本吧。
1 王丽娜 《第一次的离别》节选
p21“孩子来数我的胡子吧。人只要有事情做,就不会难过”
p25去了解一个孩子的世界,他们不描写世界,而是发现世界。
p27文学使我宏观地看待生命,但不忽略人,我总是对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
许是地域的不可想象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剧本节选,所以没完全看懂故事要表达什么。
也许没有什么要表达的,就是要呈现这里。
导演的家乡,那里的风景,那里的牛羊,那里的孩子,我想象着电影里沙雅的“质朴和辽阔、深邃和悠远”,一幅幅呈现在面前。
那是滋养了导演本人的故乡。
2.杨明明《柔情史》节选
导演也参演了,不知道是哪个角色。
人物:母亲、小雾、爷爷(无血缘关系)、张宪、小老头、现场导演
p52商场,试衣间场景下 小雾瞬间只剩下生气。 她们分别在镜子里面看自己,看自己的形象是不是对方说的那么糟糕。她们发现 对方都说对了。
商场和她们没有关系。
(这里生活的真相,血淋淋且残酷,真实的那面镜子,不忍驻足。)
p49 母亲:孩子,没有最坏,只有更坏,生活就是这样的,又没血缘,到时候怎么证明?
看到这里,才惊觉原来不是母女照顾自己老人的温馨故事
p55多处“”(非洲鼓贯穿这一场) p49母亲:那你给我多赚钱!我雪花膏又没了,用得太快,都不敢买好的。
有点儿心酸
p68但我从失败中逐渐体会到电影首先要“说服”别人
p70因为思想的闪光点太容易被操作时的力不从心所掩盖。
*回到卷首语,这也是我不喜欢初作品的原因。
架构、言语、用词、场景刻画、人物小传,未必能充足表达及写实。
(突然想到一个初作品,毕赣导演的初作品《路边野餐》,比起后续,初作品确实惊艳。)*
对于与母亲关系不好的我来说,这个剧本的张力是痛苦的。
经济窘迫的母女俩相爱相杀,无温情言语,意见总是不合,互相掰劲,却又同一个算计(爷爷的房子),却又相互扶持。
(小雾吼叫说过会给母亲好好养老,母亲每每不信。)
也许在这种掰扯里有小雾对自身的失望?经济状况不好,感情也总是不愿意稳定。生活的阴潮和无序。(这中间有母亲对小雾的失望?我不知道。)
氛围当然是压抑的,但杨明明对话写的真好,把人物里复杂的纠葛通过生活化的对话,逐一呈现。
没有爷爷的视角,所以不知道爷爷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那演员的演绎呢,如此空白的一个人,会怎样诠释?
3.腾丛丛 《送我上青云》全本
想了一圈国内适龄女演员,好像这个角色只有姚晨能演?其他想不出适配度了。
或者只有她能演成“好坏难分”的呈现?
当然,我没去看电影,我害怕悲伤和沉重。
人物:盛男、李平、毛毳cui、郑编辑、盛父、盛母梁美枝、刘光明、李老、收废品的人
p185表达欲是最重要的创作动力。
1.表达欲 2.积累 3.才华与方法创作仰仗灵感 4.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然后动笔
我就不摘抄剧本里的字句了,托剧本的福,未曾看过的电影,现在知道它是怎样的故事。没有画面,也多了空白之处和想象。
当然是悲伤和沉重的。当然从人物身上,讽刺也无处不在。
也许顺意的人,只是电影里对其他生活窥得一角?
也许失意的人,不忍细想,那就是生活里每一个细枝末节。
4.韩帅《一九九九》短片
2012年7月5日定稿
人物:姥姥、妈妈、晾影、干妈和蚂蚁
我真是厌倦千篇一律的“青春期迷恋”的故事。
无端的喜欢上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对性的懵懂,也许是对成熟的渴望?
当然,也可以说青春期的故事就是这样,不成熟、幼稚,自以为是,渴望被关注被认可、渴望不被当作小孩子。也许暗恋对象只是青春期情感寄托,是谁不重要,它只是刚好给了一个当时来到面前的人。
(上段猜测,不负责任。)
不过剧情里关于年纪大的姥姥,又觉得莫名心软。
也许那让我想到自己的姥姥,我并未有太多机会与她长久相处。
心软的一塌糊涂,又难过。
5.黄绮琳《金都》全本
又名:我的爱德华王子
(这个名字我不太理解)
演员表里说邓丽欣,所以有些面孔想象。
人物:张莉芳、殷俊荣、陈太、阿怡、Mabel、殷母、杨树伟
p312杨树伟:我不跟他结婚,你就有自由了吗?那你要去哪里呀?
p322杨叫住张:张莉芳,努力赚钱!你说得对,有钱有自由。
为什么女导演的剧里很多关于贫穷。
p325金都的张莉芳,或因安于现状,害怕承担风险,或因前景未明,不知如何是好,对很多事情心有不甘的妥协着。
这何尝不是如今大多数女性的困境?
p324三十岁生日那天,一觉醒来,觉得自己已经无可否认地变成了他人眼中一事无成的中女了。
结尾里,女主不管短信消息,安心的专注的吃面。
一个开放式结局。
这个模糊的画面就这样留在我对这本书的记忆里。
后面还有几篇,就不一一复述了。
「小说」SUCK U ,现在和过去的课堂穿插,觉得很不错。
我总是会好奇,如果一次男导演特辑呢?
会是什么样的主题与倾向呢?
这几篇里,生活的玻璃渣,硌的生疼。
难以喘息。
那是生活的真相,还是女性的困境?
“一点儿也不明亮。”
我在末尾写下了这句。
又觉得不要。
她们写就的故事和声音,面世、表达、述说。
怎么不算明亮呢?
哪怕是烛火大小?
ps:一个小插曲,到手的这本书,封面和内页数倒封的,虽然这可能是拼多多盗版书籍的风险。
真是个好玩的意外。
颠倒的表象和内容。
哲理的讽刺。
2022.5.29
作者: 吴琦(主编)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副标题: 单读28
出版年: 2021-11
页数: 500
定价: 65
装帧: 平装
丛书: 单读丛书
ISBN: 9787532181575
内容简介 · · · · · ·
本辑《单读》继续关注当代青年创作者,与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合作,发表5位当代青年女导演的电影剧本和创作谈。这是单读首次用电影剧本的形式,呈现变化中的当代生活——王丽娜的《第一次的离别》,讲述了在故乡塔克拉玛干一段不断经历告别的童年;杨明明的《柔情史》,展现了北京胡同里一组痛苦的母女关系;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描绘了一名患癌的女记者在生存和理想间的挣扎;韩帅的《一九九九》,回忆了一名13岁少女初识性与死亡的过程;黄绮琳的《金都》,塑造了一位陷入真假结婚的女子,她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本辑《单读》还收录了艺术家陈哲的影像作品、陆茵茵和肯尼亚作家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的小说,以及默音的随笔和张敞的评论,他们用不同的文体和角度,共同逼近女性的世界,在其中寻找出许多个暗夜里的明亮时刻。
世事艰难,这些创作者的柔情与坚定此刻显得更加可贵,如杨明明导演所写:“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对‘痛苦’的感受力,而不是让自己真的去过心魔重重的生活。”
作者简介 · · · · · · 王丽娜,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代表作《第一次的离别》获第 69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火鸟电影大奖(华语);第2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金椰奖最佳导演。杨明明,导演、编剧、演员,剪辑师。2012年她导演摄影兼主演的短片《女导演》,以颠覆性的创作观念和拍摄手法,将真实的表演和虚构的剧情合为一体。2015年间剪辑了杨超导演的剧情长片《长江图》,获得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奖。2017年拍摄电影《柔情史》,这是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长片文艺电影。2018
年该片入围了第68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并获得最佳处女作提名,同年荣获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竞赛——火鸟大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20届首尔国际女性影展最佳导演奖;第13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编剧。滕丛丛,导演、编剧。代表作《送我上青云》获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提名;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最佳导演处女作等多项提名。
韩帅,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代表作短片作品《一九九九》《东尼与明明》《最后一镜》。长片处女作《汉南夏日》获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儿童单元最佳影片;第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华语)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
黄绮琳,影视编剧、导演、填词人。2012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艺术硕士。编剧作品包括电视剧《玛嘉烈与大卫系列——绿豆》及《叹息桥》。凭首部编剧、导演电影作品《金都》获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及第
56 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陈哲,生于1989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陈哲的艺术实践始于对自我意识的探求,由此出发去识别并连通生命的普遍体验。她关注的主题往往摇摆于悖论之间:苦痛与安宁之间的身体、日与夜之间的黄昏、永恒与有限之间的命运。通过摄影、装置、声音与图文研究,陈哲试图在不同的媒介和现场里触亮普照的星光。其作品曾展广泛出于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大利亚),第11届上海双年展(上海),横滨三年展(日本),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日本),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德国),Plug
In ICA(加拿大),Para Site(香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明当代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等。陆茵茵,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系,曾在媒体及非营利艺术机构任职。作品获第26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2018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台风天》。
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Yvonne Adhiambo
Owuor),出生于肯尼亚,作品《尘埃》(Dust)进入了福里奥文学奖(Folio
Prize)短名单。她于2003年获得凯恩非洲写作奖(Caine Prize for African
Writing),还两次获得爱荷华国际作家项目奖学金。其作品发表在《麦克斯韦尼》(McSweeney’s)等出版物上。目前,她在南非斯泰伦博斯高级研究所(Stellenbosch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和柏林高等研究所(Wissenschaftskolleg zu
Berlin)担任研究员。张芸,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学士,现旅居美国。自由译者、撰稿人。译有《遥望》《猫桌》《舞者》《管家》《飞越大西洋》《玛利亚的自白》《圣徒与罪人》等。
默音,小说作者,日本文学译者。已出版小说《月光花》《人字旁》《姨婆的春夏秋冬》《甲马》《星在深渊中》,译有《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京都的正常体温》《青梅竹马》等。
张敞,写作者。作品主要涉及文学、戏剧、电影等文化领域,以评论为主,兼写剧本等。
目录 · · · · · ·
【剧本】 第一次的离别(节选) 王丽娜
柔情史(节选) 杨明明
送我上青云(全本) 滕丛丛
一九九九(短片) 韩帅
金都(全本) 黄绮琳
【影像】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小说】 SUCK U 陆茵茵 蜻蜓海
伊冯娜·阿德希安博·奥维奥
【随笔】 口述笔记员的声音 默音
【评论】 打碎黄金枷——张爱玲《金锁记》《怨女》比较赏析 张敞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