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
首发于公众号,这里转载用做备份文档
To 夏初 :
不知道身在重庆的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如果一个老外想吃中国美食。。。好像总是从成都重庆这些地界开始的。
(这大概。。。是某种玄学的入门仪式?)
在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的留学生还特别稀少的时候,
这个叫扶霞的姑娘,就以留学生的名义,开始了在中国的吃喝探索之旅。
——当然,是从成都开始。
(不道德剧透下,这本书里的探索之旅是在扬州炒饭那里结束的。)
看鱼翅与花椒的时候,我才意识到那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看纪实文学。
没想到一个老外写中国菜,写的还挺有趣。
“准确而忠实”的记录了自己的美食见闻。
我佩服的是她的精准和中肯。
不吝于赞美遇到的人们,和那些新奇美味的菜肴。
却也郁闷的指出,
中国人不爱接受别人国家的食物。只喜欢让别人接受中国的东西。
(哈哈,我同情的想 ——没错,这可太“中国”了)
译文出版社非常贴切的找了个川妹子来翻译本书。
所以她在呈现那些关于美味佳肴的叙述时,可以自带AR效果,
一盘盘美食,以色香味俱全的方式,从译者姑娘的书桌前飘过。
但,
我却是个厨艺白痴。
即使我饶有兴趣的仔细研究每篇结尾里详尽的菜谱调料,
最终也没能成功复刻出任何一道看起来能吃的料理。
但,
它就是让你有生活很烟火气的感觉。
我记得当年看完以后还有点好奇——
写完书这些年后,这个扶霞现在在哪,在做什么?
去网络上搜索下 了 扶霞,
有一个算是比较近期的采访。
视频里扶霞在英国的家中,热火朝天的在厨房炒菜。。。
(她可真是把中国菜的精髓学到手了啊。)
她不仅仅是仔细聊了那些菜,弄清楚那些来龙去脉。
还有对那些跟美食有关的人物、生活的描写。
无论以任何形式,(一道菜肴也好,一个案件也好,一场旅行也好)
对生活 细细碎碎 详详尽尽 的描述,总会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也许在别人对这些烟火气的感受里,
可以让我们一窥他人世界里的最日常的生活模样。
但是回想起来,我还有一个当年的小疑问。
中间有一个篇幅,是扶霞跟一个男生回到甘肃家乡过年。
非常非常偏僻的农村。
后来情绪不好。一度想走,这个男生不太高兴。
这一点我没有看懂。
我不明白这个男生何以这么没有礼貌。
不知道当时两个人是不是恋爱关系。
不然一般以中国人的习惯,很少会带异性回老家过年的。
是这个读书比较老实的男生对他俩的关系有误解吗?
是我漏读了什么吗?错过了他们之间关系的表述?
如果你有看到这里,不知道能不能解开我的疑惑。
——中国可以说是全世界最能体现“我吃故我在”这句话的国家了。吃对了,你能健康长寿;吃错了,你就等着病魔困扰,这就是老话儿说的“病从口入”。中国人常常羞于直接表达感情,于是常把情绪寄托在食物上。比如,同样是表达友爱,意大利的朋友会张开双臂拥抱我,问东问西;而中国朋友就会塞一碗汤到我手里,很坚决地催促我,“喝汤!喝汤!”“以食为药,药在食中”的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交礼仪的方方面面,总是挂在大家的嘴边。
扶霞后来又写过两本关于中国美食的书,
但是好像都不如这本知名度高了。
也许,她书写的那个九十年代的鲜活的中国,
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
(也可能是后来的出版社没有卖力营销)
真好呢
文章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让人一读即懂。
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思考颇具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