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读plus:喜剧的秘密:从脱口秀说起
作者: 贾行家 / 东东枪 / 吴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 铸刻文化
副标题: 从脱口秀说起
出版年: 2022-7
页数: 228
定价: 8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182404
豆瓣:7.1
大概编辑罗丹妮没有想到,这本书上市会遭受那么多批评。
包括书籍设计、配色、篇幅、没有采访女性脱口秀演员、定价、采访对象是笑果等等。
喜剧是一种消解。
然而我在写这本书评的时候也犯了错误,我把批评写去了网上。
后来想了一天,又去删除掉了。
网络的便捷,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发声,以为自己的意见很重要。
但是硬要我说从这本书惊艳到什么,那真的没有。
这本书整体就像李诞在卷首说的那句话
“喜剧能有什么秘密?你早就懂得,却还要盯着这本成分表看上一看,觉得原来如此。”
喜剧成分表,看起来简洁明了,但有些成分你也不知道具体说什么。
李诞在脱口秀工作手册里说,人人都能说脱口秀,那根本是客套。
即使你拿到这成分表,也未必能准确的复刻,没有那个火候。
如果这本书不取那么大的名字,叫个什么喜剧的缝隙,会不会好点。
卷首语里写“脱口秀是一种讲述的方法,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初读的时候,觉得老百姓这三个字放在这个解释里格外别扭。
脱口秀是个偏西式的东西,强行用老百姓三个字接地气,有种强扭的瓜,强行放低姿态的感觉。
当然这可能是我阅读理解能力偏低。
李诞一直有着严密的逻辑,精准的用词能力,在后面他写到:
却还要盯着这本成分表看上一看。
很是贴切。
在一个临上班出门的前几分钟听完了播客《门柱聊书》的访谈。
嘉宾是本书编辑罗丹妮,聊了关于这本书的心路历程。
第一感觉,有被冒犯到。
大概因为丹妮给我的感觉是她不看脱口秀也看不上脱口秀。
出于防卫,我在评论里留言说这本书感受不到真诚,所以不喜欢。
不幸的是,被看到了留言。
于是我删除了。
想了下,自己为什么非得去留那个评论。
大概那个早上,被冒犯的感觉有点不适。
没有考虑到文字若是表达不清,很容易被脑补语气。
网络带来的错觉,以为表达很重要。
希望不会带来伤害。
拖延书评的这几天,脱五开播了。
不幸的是,也是恶评如潮。
喜剧变成了一件需要理解的事情。
理解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在封控下生活千篇一律,理解舆论环境的高压,理解很多真实不能表达。
理解他们请来的领笑员不够接地气。
喜剧变成了很累的事情,像一场高考。
最后出于不想伤害他人的目的,还是修改了对于本书的评价。
我不应该用“批评”这个词,用“个人感受”更准确一点。
很惭愧的说我只是一个非常普通且愚钝的单读读者。
从我的感受来说,也有我自己不足的原因。
1.可能因为我不怎么看豆瓣,上网也不多,没注意这本书前期是不是有做宣传,
这本书作为单读32,冷不丁到了我的手上。我对它的“转型”没有心理准备。
如果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定位是 单读就是要叛逆下,做本不一样的,“我不管你觉得好不好,反正我就这么做了。" 那我会很欣喜、期待,我绝对支持单读编辑“叛逆”
但因为我没看到这种前期宣传。对我来说,就好像脱口秀演员,前面没铺垫好所以那个梗没响。
尤其在内容不足以惊艳的情况下(除非是像《把自己作为方法》那种惊艳),不然很难给予很高的评价。
2.这本书很“笑果”,不“单读”。
--这是我对这本书唯一的不满
找了贾行家和东东枪来采访。但因为我不认识这两位老师,所以没有代入感。这是我的问题。
因为愚钝,我就不知道他们的“出发点坐标”在哪。
我宁愿是吴琦和丹妮来做这个采访。我比较想看的是“单读人”怎么看待喜剧/脱口秀这个事。
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疑惑是单读人其实是不是不看脱口秀,不看一年一度喜剧大会这种喜剧节目
杨笠在一次不好笑的表演之后说过一段话,大意是,观众喜欢你,所以觉得你说什么都好笑,都愿意笑。
我的感受也是这样,这本书没有单读的气味。没有五七的卷首语,丹妮在采访中发声也很少。
笑果公众号编辑袁袁做过《从段子到段子》,内容导演谭小红做了《某某与我》
从这本书的内容来说,我目前的感知是公众号也能做这些内容。它呈现出来的很不“单读”
或者它是“单读”的,但因为我的能力问题,没抓到。
3.看单读的时候都是好奇单读在想什么
喜欢笑果,不是因为它的节目好笑。除了因为它有不同演员对生活的感知和洞察。还因为看到笑果的成长。从完全没有话语权,到现在能出各种综艺节目。 每一年他们的进步都是明显且飞速的。虽然是喜剧公司,但也隐约能感受到他们背后的挣扎和艰难,并不全都是嘻嘻哈哈。 但他们呈现出来的是隐藏掉悲剧部分的,不拧巴的,是在自我成长的。
我对单读也是这样心情。单读的成长也是可见的。
透过单读呈现出的作品(节目、播客、公众号推文、书店举办的活动、每季度的MOOK、店铺里对书籍的选品),然后想 单读最近在关注什么,单读的坐标现在在哪里,航行的方向是要去哪里,吴琦和丹妮在忙什么,许知远最近又干嘛去了。
我一个普通读者“八卦”的都是这种无聊的问题,大概是为了透过单读 去好奇单读眼里的世界。
开篇里李诞说了那句 脱口秀自然是一种讲述的方法(这里还没什么问题),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里就开始有点别扭)。
一个求生欲很高的可以放低姿态的定义。那才真的是喜剧的悲剧。
重申下前提,我是个普通且愚钝的读者,不敏锐,不典型,所以以上听听就算。
期待下一次见到单读plus。这本铺垫完了开头,下一本接受程度会好的多。我也好奇
1)那些没看过或者不看脱口秀节目的人,看这本书会不会有新鲜感?
2)如果这本塞进单读32,原来那种开本和模式,就像戏剧那期,会不会接受程度高点?
3)宣传,形式是不是可以再靠近一点。
4)再次为我用了“批评”这个词感到抱歉,它不准确,我得收回。
后续:在单读文学节的时候,见到了我不太认识的路内和东东枪,跟颜怡颜悦的关于喜剧的访谈,也甚是有趣。弥补了我在看书时的空白。也许后面我再重翻这本书,会有新的读后感。那我就重新修稿。
ps:喜剧的秘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诉说的。尤其我们还在一个摸索阶段。
“敢下断论才是苏格拉底”。
这本书并不能给喜剧下断论,(也希望做这本书时,编辑们没有这个野心)。
笑果自身关于喜剧的探索也是很全面的,比如自己出的各种节目,
视频采访《某某与我》,播客节目《从段子到段子》,采访了各种脱口秀演员,豆豆做的播客栏目会找导演组做复盘,今年还出了记录片《见笑——笑有引力》,无一不是在试图对喜剧这件事做出解释。
可惜脱五的脱节,也证明喜剧这件事,没有那么笃定,不能一劳永逸。
我很赞同那句,比起脱口秀的现在,我更担心脱口秀行业的将来。
一些摘抄:
呼兰篇
不能是反智的。例:“不要加班给老板干活。”肯定是开心的,但是没有帮助。
东北的魔幻主义不比拉丁美洲更逊色。
东北的魔幻是赤裸的魔幻。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出在年轻人身上,出在制造这种文化的那些人身上。
你的观点是不变的,,你不能写着写着,那个观点好像写起来更容易、更好笑。
海源篇
路易·c·k就行,他有次上台说自己决定改变一下,从最不敢说的话题说起。于是就开始讲堕胎。
别人的人生就像食材,我们是厨子。
颜怡颜悦篇
张雨绮说市场上需要各种类型的产品存在。如果其他方向的产品输出得过于泛滥。
这个方向又特别缺失。那一定会出现一个极端的现象级表现。
写女性主义话题其实要很小心。
整个段子用自己的经历开头切入后,就可以慢慢过渡到社会话题的观点上来了。
故事是要引导自己身上才会有情绪的。
女性和男性并不是对立的,在以单一性别为主导的社会里,不仅仅是女性受到了伤害,对男性的伤害也很大,只是他们没能意识到。
实际上这不是一件非此即彼,我对你就错的事情。
周齐墨: 认知舒适区
庞博: 我没有感受到这个学习的过程,我没有主动去学过这个判断。 判断可能是创作最重要的一部分。
枪:时间到了,你就得交活儿,就得完成,你觉得丢脸,这个东西也得给我做完了,还要署上你的名字。
诞 :一段话出去,那个语境是完全失控的。
诞:你会失去正常人类面对事情该有的感情。
内容简介 · · · · · ·
《单读》首次推出《单读PLUS 喜剧的秘密:从脱口秀说起》,贾行家、东东枪任特约主编,邀请李诞、程璐、王建国、庞博、呼兰、周奇墨等国内最早一批脱口秀演员深度长谈,与他们一同回顾近十年来各自的心路历程、成长变化,分享难忘的演出经历、创作心得、工作习惯,交换对行业现状的观察和理解。虽然脱口秀演员的标准只有一个:好笑,但是这本书并不好笑。贾枪认真地追问他们关于脱口秀的一大堆“为什么”,试图认识目前还模糊不清的脱口秀这一行当,也目睹脱口秀演员想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和在台上一样,以真实约束自己。这可能也说明了为什么今天我们愿意欣赏并且信赖脱口秀,因为此刻,我们需要真实,更需要大笑。
这是国内首次尝试以专书的体量和深度,从艺术创作、行业发展、大众文化、社会变迁等多个维度探讨“脱口秀”之于“喜剧”这一命题,我们期待它只是一个开始。
作者简介 · · · · · ·
贾行家,哈尔滨人,出版作品《尘土》《潦草》,现为得到APP专职作者。
东东枪,业余爱好写作,曾出版《六里庄遗事》、《文案的基本修养》等文字作品。
目录 · · · · · ·
李诞:喜剧的秘密
贾行家:访问飞鸟
东东枪:喜剧的“所以然”
脱口秀不是Talk show
脱口秀可能是什么
程璐:你不能假装房间里没有一只大象
王建国:世界上另一杯最凉最凉的凉啤酒
庞博:所有的事都是对的
呼兰:我就该这么幸运
周奇墨:大声说出无力感
梁海源:脱口秀是探索自我的工具
王勉:父与子 贾枪 × 阎鹤祥:相声的罪,脱口秀可以少遭
House × 周轶君:笑是个挺高级的事
颜怡颜悦 × 路内:脱口秀的终点是写作吗
快问快答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