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国度 印度三部曲Ⅰ
前言:
今年无比热爱旅行文学,大概因为疫情三年,身心都无比受困。
提示,请注意,为了避免偏见,一定得知道本书里的印度是六十年代,不能代表今日的印度。
如果你完全不了解一个国度,阅读关于这个国度的书籍,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总是很难避免标签化和刻板印象。
不过都抛去这些不谈,本游记非常精彩。
这跟奈保尔流畅沉稳的写作能力不无关系。
如果提起印度,你会想起什么?
很可惜,我对印度一无所知。
文字里喧闹拥挤的印度似乎也跟惯有印象的宝莱坞不是在一个空间。
就是在这种毫无图景的想象里,跟着奈保尔的轮船到达了印度。
崭新的陌生国度,故事该从哪里开始呢?
奈保尔在序曲里,选择了自己被扣押的两瓶酒开始初识印度。
在倔强的一定要拿回自己两瓶酒的过程里,我们跟着奈保尔来来回回奔波办理所需要的繁琐的手续,应付效率低下的印度官员,还要忍下无处发泄的怒气。
但是在序曲里,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个马车车夫,
那天夜里,街灯下孤零零停放着一辆马车,一整天,它没载上一个客人......不到一分钟,他又钻出马车,重新擦拭起来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车夫,不揽客,不回家,就在码头上不停的擦车身是为什么?
序曲的结尾截止在一句对话,让人觉得耐人寻味,无可奈何。
无处发火,一口闷气。
就是在这种疲倦里,踏上了印度的旅程。
怎么写好旅行文学,真是个问题。
作为和中国颇有渊源的印度,也许很多地方都会让中国读者觉得熟悉。
有趣的是,在奈保尔为期一年的印度旅行时,中印边境地区正爆发所谓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在第十章紧急状态里,奈保尔不无讽刺的说
如果光靠意志就能打败敌人,只消一个礼拜,中国军队就会收兵。
独立五十年后,印度在很多方面仍旧说一个殖民地。它的主要产品,依然是政客和空谈,
奈保尔是少有的写非虚构文学和虚构文学两种截然不同文体都技术纯熟的大师。
在旅行文学里,他以评论、叙述和写实、人物刻画等方法,总是能把经历的世界写的非常精彩生动。
源于他奇妙的身份,以异乡人的视角,毫不客气的、犀利不屑的批评了印度的方方面面。
看到一个我所极其陌生的、无从想象的国度,被细碎写就,几乎没有褒奖之词,读来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他批评的是自己的祖国,(假如他有祖国这个概念的话)。不知道印度人自己看来是什么感觉。
看《江城》《在中国大地上》的时候,阅读体验不是那么愉快。何伟和保罗描述的那个上个世纪的中国,总让我愤愤不平,难以置身事外。生怕这种语句描写在国外读者眼里造成偏见,导致更深的误解。
看着印度当然少了很多愤怒的感觉,虽然偶尔一些东方国度和人民的描写,让我觉得中国其实也是这样。
但毕竟利益不相关,所以喜欢奈保尔这样辛辣不甚客气的描写,读来畅快。但也时时提醒自己,正如别人描写中国,会有偏见、不到之处。所以客观、理性的看待书里的印度。
然而,在印度的旅程里,并不是全然的冷漠与厌烦,奈保尔还是有很多有趣的叙述。即使他被仆人们“敲诈”、被某段“友谊”消磨、被酒店老板忽悠、被一些官员敷衍。
有时候,我觉得奈保尔写作能力过于流畅,简直是陷阱式叙述。
比如,奈保尔描述邦迪和安迪的公寓————
公寓里的装潢非常时髦,非常西方化,但里头许多装饰品却是印度式的。整个陈设给人感觉是虚无缥缈,欠缺根基。
书架上陈列的那些小说,跟其他国家书架上陈列的几乎一模一样————看来,通俗的品位是没有国界的,而且流行得很快。 但小说讲的毕竟是人的故事,而住在这套公寓里的人,却一点都不关心人剋遭遇的问题。
然后在一段评论之后,他述说起一个印度风格的小说。在这个故事里,体现了印度社会的性格,阶级的看法。直到他写了句“小说就在这儿结束”。你才蓦地回神,咦,刚才不是在描写公寓么,怎么突然就听完了一个印度故事。
奈保尔在旅途人物的抓取上,也格外丰满。闲着无聊背着丈夫出租公寓的房东太太、言而无信装可怜的马夫、巧舌如簧但敏锐贪心的亚齐兹、因为被嘲笑丧失印度人自我立场的锡克人、企业新贵的邦迪、海归试图改变职场风气却仍难以被城市接纳的马贺楚,甚至还有不可思议的表格与文具视察员等等,每一个人物都极其丰富,鲜明。
事件与人物相结合的写法,让旅途显得有趣热闹。也让六十年代的印度社会在字里行间栩栩如生。
作者还会在一些句尾抛下悬念,比如
197页
“我希望能再看到她。分手前,我们答应保持联络,但往后的整个朝圣行程中,我们却无缘再见。 不过,
乐琳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28页
后来我才晓得这家人是印度教徒。我们这两个家庭,后来还成为亲家了呢。
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却激起了无限的好奇心。
奈保尔没有很多写作者常犯的毛病,他在人物刻画上会有始有终,不会写的特别扁平。从单一的初始印象,到在各种戏剧冲突中展现了人物言行的丰满,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读的时候,没有卡壳跳戏的时候,非常愉快顺畅的阅读旅程。
在混乱的第十一章“还乡记”之后,奈保尔终于就要结束了这趟印度之旅。
他在尾声中用了“奔逃”作为了标题。
在结束语里,奈保尔这个有着印度血统却根本不能算作印度人,已经完全西化的英籍作家,不无伤感的写到————
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到的真理。
友人给我写信:趁着记忆犹新,把你对印度的印象告诉我吧。
你人还在机场,却已经感觉到印度开始从眼前消退、隐没。在等待飞机的几个小时中,印度的现实被扫除掉了,到后来,阻隔在你和印度之间的并不仅仅是空间和时间。
我不该进行这趟旅程,它把我的人生切割成两半。
2022.3.24
作者: [英] V.S.奈保尔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副标题: 印度三部曲Ⅰ
原作名: An Area of Darkness
译者: 李永平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328
定价: 6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新经典文库:V.S.奈保尔作品
ISBN: 9787544293662
内容简介 · · · ·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第一部、非虚构文学典范之作】
【印度属于记忆 一个死亡的世界】
★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 有一种人远离了故乡,却比故乡的任何人都更了解那里。V.S.奈保尔就是这里面最杰出的人。——《时代周刊》
★
印度对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我对它却不能拒斥与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V.S.奈保尔奈保尔首次踏上印度,从孟买上岸,一路经过德里、加尔各答、克什米尔,最后来到外祖父的故里。这个有着暧昧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失落。在他一贯的嬉笑怒骂与孤傲冷漠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令人何等无奈,何等绝望!
一年的印度之旅,唯一的收获是:印度属于记忆,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V.S.奈保尔(V. S. Naipaul):
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著有《米格尔街》、《大河湾》、《自由国度》、《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抵达之谜》、“印度三部曲”、《非洲的假面剧
》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8年8月11日于伦敦病逝。目录 · · · · · · 印度之旅序曲:申请一些证件 第一部 第一章 想象力停驻的地方 第二章 阶级 第三章 来自殖民地的人 第四章
追求浪漫传奇的人 . 第二部 第五章 达尔湖中的童话屋 第六章 中古城市 第七章 进香 . 第三部 第八章 废墟狂想曲 第九章 枕上的花环
第十章 紧急状态 第十一章 还乡记 . 尾声:奔逃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