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病人」人生,是一场对自己人生主控权的争夺战

温书
2022-12-19 / 0 评论 / 120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640 (1).png

-时间回到4个月前-

2月24号,俄乌战争爆发。

一时震惊世界。

在那期的「周五问」里,你问自己

「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远方的苦难?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他人生活里的破碎与混乱?」

没有答案。

即使你用最大的努力去共情远方的普通人,你也不及那些躲在地窖里的人、走在街上总有导弹飞过的人、作为难民身份涌向异国他乡的人,还有被全世界制裁需要重新构建生活的人 ,来的感受真切。

——你毕竟还生活在和平国度。

虽然你经历了严密的疫情管控政策,唐山暴力打人事件,河南储户被赋红码账户清空积蓄难以追回的荒唐事件、阿里女员工被侵害案件、F县八孩拐卖女事件...

你只是在看新闻时义愤填膺,

但安全感没有“消失”。

640.jpg

俄乌矛盾历史悠久,争论不休,没有人说清楚对错。

地缘政治冲突,前所未有的成为最新的热门概念。

前两天看了一个报道——“俄乌冲突百日思:世界向何处去?”

才恍然发现原来这事已经过去四个月了。

在网络上这件事可能已经不太引起关注了。

连你都开始感兴趣汪峰说要出新专辑,那么谁的瓜要出了。

也不建议你再去研读那些战争新闻,真真假假,舆论火热,已经没有可信度。

你安然于你的小世界。

——但世界已无处可去。

-时间回到上周6月24日-

640 (1).jpg

几个月前发这个图的时候,我以为这已经是2022年人类能达到的愚昧程度的下限了。

然而,人类还是可以蓄谋已久的推翻自己——

640 (4).png

当地时间2022年6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推翻“罗诉韦德案”。

1973年此案裁决使堕胎在美国合法化。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最高法院24日裁定,取消宪法规定的堕胎权,推翻1973年“罗伊诉韦德案”的裁决,并将堕胎的合法性问题留给了各州应对。

--保守党政治的胜利和人类历史的倒退。

--我们站在了文明割裂的一天。

当然我们不能在这里定论他国政治与法律。

不同的政治环境,无法深入的文化差异,

无论怎么中肯,都难免偏颇。

——虽然我已经站队。

你也可以觉得这件事没什么。

你也可以觉得这是美国的程序正义。

只是开放权限而已。结果不会那么糟糕。

——但是我已经站队。

640 (2).jpg

-时间回到6月27日,是个周一-

你总觉得 “2022年”“美国”这样的字眼后面跟了这样的新闻

当真能够得上一个“魔幻”

失去了这个盾牌以后,你无法得知某些女性可能要面临怎样的境地。
640 (2).png

上周在我各个微信群里、关注的各个文化类媒体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我才惊讶的发现一个那么显而易见的、理所应当的权利,居然在网络上出现那么多反对的声音,还有那么多人能出来跳脚,甚至不是因为宗教,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傲慢。

640.png

——???

上床的又不是她一个人,除非你不育,

不然没有什么避孕措施是100%的。

也有人拿我国的堕胎权说事,认为我国女性拥有堕胎权才是法制的失误。

真的有人纷纷列举各种情况(在这些情况里,女性是出轨、随便做爱、不负责任、愚蠢、情绪化、任性、没有脑子的各种形象),

然后以此说明女性拥有自主堕胎权是多么愚蠢。

640 (3).jpg

看完各个评论,再看看2022年的日历,还是觉得 魔幻。

如果一个 女性没有做好生孩子的准备,那她就是有权利不生!!!

这不是在打拳,这是在把她当成人,一个活生生现实里的人。

她恰恰就是因为不愚蠢,够负责任,才决定自己要不要生孩子。

也许这个权利她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能把这个最终决定权留给一个成年人,这个是重要的。

我们站在历史倒退的一天,为什么不能哀其不幸?

图片

-时间回到2022年6月8号那一天-

那时候看到一个新闻——

图片

我当时对这个新闻嗤之以鼻。

我在想西方社会是不是最近玩“政治正确”矫正过枉了。

这有什么好强制的。

这种对女性的“照顾”,对男性公平吗?

这种对女性的“提拔”,对女性合理吗?

直到我看到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因立场和利益,制定规则的人,可以有多偏私和包庇。

我才明白这种硬性要求的必要性。

我们终究还是活在一个大部分情况下需要“girls help girls ”的时代。

图片

-时间回到八九十年代-

回到我出生的时候,

还有“人是不是应该拥有堕胎权”的问题上来。

彼时,我还是个小小的受精卵,没有长出手脚,也没有心跳。

大概就是个豌豆大小,吸附在子宫壁上。

但是在2022年的现代社会 ,有反对堕胎派说那是条生命,应当有人权,所以不能被谋杀。

——所有婴儿都应该被生下来,无论何种情况!!!

奇怪的是,他们非要给一个未出世的胎儿人权,

却对现实里活生生的人的权利和生活视而不见。

如果有人非得赋予未出生的我莫名其妙的人权,

——那么,我希望我能选择我的母亲从、未、生、下、我。

她从未想好怎么做一个母亲,

只是那个年代和社会环境,逼着她只能到年纪了嫁人生子,还最好得是生个男孩。

没有准备的生下孩子。

他们只说得生孩子,没说以后要怎么养。

所以我这一生的痛苦几乎都是歇斯底里的母亲和缺位的父亲赋予的。

他们可能没有错,他们只是没准备好。

所以我不能理解,如果一个女性或者一个家庭不想要孩子,却“无权不要”这种事情。

把一个不受欢迎的无力抚养的孩子带到世上,真的有必要吗?

把他生下来,那么以后呢?

法律维护了他被生下来的权利,那能保障他以后的生活吗?

在痛苦的成长岁月里,难道他们不会想——

我希望我的母亲从、未、生、下、我。

图片

-END-

好了,以上,我已经说完我的个人偏见。

这篇我写的非常非常狭隘,这我一直都知道。

所以我要声明,这篇是偏颇的。请你们明白。

它不能代表正义和正确的立场。

它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借着一个「周五问」的机会,宣泄完了,我又开始自我批评和检讨。

我这一周过的太不好了。

以前都说俄乌战争的严重争论,很多好友互相拉黑了。这个事在我圈没有严重到割席的地步。

但是这几天堕胎权这事,大家互相已经快要翻脸了,分别觉得对方立场傻逼。

我听了太多反对和赞同的声音,但我讨厌“荡妇羞辱”的说词。

我讶异于那些过度想象的立场,猛烈的抨击里不乏恶意的猜测。

我试图去理解双方的逻辑。也试图修正我自己偏袒的观点,以防过度倾斜、不够中肯。

图片

但我始终不知道,这种认知的割裂是从何而来的。

(我国甚至都没有宗教因素的影响。)

那观念的巨大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是立场与利益的不同吗?

是所处舆论环境的影响吗?

是切实生活里的自身感受吗?

还是别的什么?

大数据自带的偏见、互联网的虚拟人设、网络自身的陌生人社会属性、低廉的社交成本……都在迫不及待地把人类变成彼此眼中的异教徒。

——王梆《贫穷的质感》

0

评论 (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