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员」分手在布达

温书
2022-12-19 / 0 评论 / 126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分手在布达

s28825539.jpg


2016.6第1版。2017.1第2次印刷
舒荪乐译。
原来我一直没给《分手在布达》写读后感啊。
但是这会儿也懒得写。感想都写成小便签贴进书里了。

2022.12.21 20:12

◆ 第2章

他也对那些“情绪不稳定”的罪犯们怀有成见,他们用臆想中年少时所受的伤害为借口,

◆ 第3章

而地下运动梦魇般的灯标和远处传来的地动山摇的轰鸣声提醒仍沉浸在田园牧歌中的有产者,危机正在逼近。

◆ 第4章

节后,很多男孩胆战心惊地从家里回来——他们往往需要数周时间来平复内心,以重新获得自我角色的安全感,确认自己至少属于某个地方,某个小集体,在这里,性格与能力能为他们作为人的角色提供保障。家庭的氛围、恐惧和担忧的影子能在他们身上徘徊滞留数周,他们被回家的紧张感、不安全感填满了。大多数人都与这样破碎、冰冷的家庭纠结一体。

克里斯托弗被这种浑身散发温暖的男孩吸引,但从他们身上,他无法知道究竟“真正的”家庭与其他家庭,比如他的家庭之间存在什么差别

人要有所归属,这就是全部意义所在。

可谁能从内部视角评判一个家庭?

但正是这种家庭决定孩子性格与基本感受的理论才最难实践,也无法有意识地去判别。

这一段没懂,一整段都没懂。高贵的怠惰和谦卑的意愿都没懂。

我们不用抗争,这样就足够了。”有一次,他对克里斯托弗说。这个低调的建议在数年后层出不穷的生活危机中,看起来历久弥新。也许这就是说:无需抗争……人的内心呐喊是绝不会被误解的;只是不能充耳不闻地与这呐喊擦肩而过。但“不抵抗”就几乎意味着我们在行动、作为上表现怠惰、懦弱,这不是我们的思想,而是隐匿于个性深处、不容篡改的规律发出的指令。诺伯特神父懂得如何妥协;他的内心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这种高贵的怠惰和谦卑的意愿

我们不用抗争,这样就足够了。”有一次,他对克里斯托弗说。这个低调的建议在数年后层出不穷的生活危机中,看起来历久弥新。也许这就是说:无需抗争……人的内心呐喊是绝不会被误解的;只是不能充耳不闻地与这呐喊擦肩而过。但“不抵抗”就几乎意味着我们在行动、作为上表现怠惰、懦弱,这不是我们的思想,而是隐匿于个性深处、不容篡改的规律发出的指令。诺伯特神父懂得如何妥协;他的内心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这种高贵的怠惰和谦卑的意愿

克里斯托弗学会了在脑海中思索,

◆ 第5章

经历了这样的动荡后,每一种理想、每一种共存都伤痕累累,是否还存在宁静,是否还能步入生活的正轨,是否还能让时间倒流,警察和安全部门的行动是否真正阻止了那些明显不是出于某些人的意愿,却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这种“某些人的意愿”也许不只是一个公共政党或一部分心怀不满者蠢蠢欲动的意愿……正是在这些岁月中,生命开始寻找新的形式;关于此事,在某种程度上,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更容易理解人们绝望的行径了。一切都在改变,潮流、机器、思想、妥协,一切都归于沉默,年华逝去,潮流变换……

一方面,金钱控制了一切公共事务,掌控了家庭、个人情感和思维逻辑——另一方面,比起从前,人们失去了目标,失去了评判价值的标准,只剩下简单的麻木,就像被注射了吗啡的吸毒者一样,对日渐加大的剂量仍欲求不满。他们撒谎、欺骗、造孽、杀人,他们迷信妄为,这破败架构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都能听见战栗之声,

◆ 第7章

“如此洁身自好的人,”他这会儿想,“都是在等待一个答案。他们欲言又止,一定是心存疑虑。但这样的人不应有疑虑。他们是永恒的,不能有疑虑。

◆ 第8章

旁人无法靠近这颗灵魂。这灵魂是从何时闭锁的?克

◆ 第11章

“明天不能举行听证会,因为今天下午我杀了我妻子。”

◆ 第12章

“每个被告都生活在法官面前。”
是用词习惯的不同?每个 被告 都 生活 在 法官 面前。 生活在……面前。我有点没懂这个“生活”。
情景的、行为的、那种生活?

这时,法官全神贯注地听着,进行专业的评判。他熟悉这声音。这狡诈、欺瞒、虚伪的声音,它透着尊敬和歉意:这是被告常有的表现。每个被告都生活在法官面前。

这时,法官全神贯注地听着,进行专业的评判。他熟悉这声音。这狡诈、欺瞒、虚伪的声音,它透着尊敬和歉意:这是被告常有的表现。每个被告都生活在法官面前。

你说说,克里斯托弗,”他突然语气亲密地问,“过去的八年里,你有没有梦到过安娜?”

◆ 第13章

那张贪婪的脸上浮现出只有极度贫穷的人在看到破衣烂衫、废铜烂铁时才会出现的喜悦……只不过,她不情愿离开村子,不想要房子,也不喜欢闲适安逸,她不愿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她想要干活,紧紧地攀附着支撑她生命的动物本性。

人们总是紧抓着决定他们命运的法则不放

◆ 第15章

他们抱怨爱情的缺失,‘没有勇气剖析自己’,迷茫地埋怨自己孤独的生活。我知道,即便在脱离单身的人群中,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已经有了人生伴侣的人中间,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我百度了下衣领盒子,没有找到答案。大概要去百度下匈牙利男装服饰?

她为我的三十二岁生日绣了一个衣领盒子,

◆ 第17章

“是的。”他用颤抖、浑浊的声音说道。“很多次?”医生问。“很多次。

◆ 第18章

要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内容简介 · · · · · ·
《分手在布达》1935年出版,是马洛伊对家庭、爱情,以及个人内心平衡深刻思索的一部佳作。它体现了典型马洛伊的风格,以20世纪初流行的大段独白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全景式写作、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戏剧式充满张力的对话等一系列马洛伊作品代表元素。此版是《分手在布达》的首部中文译本,直接自匈牙利语移译。

初秋午后,青年法官审阅次日的离婚案卷宗,一对夫妇竟是他的旧识。

晚宴,法官陷入对古老庄严家族的漫长追忆:世代传承的法官职责和君子道德,爱情飘忽脆弱,家庭以克己和教养维系。宾客们意兴阑珊,帝国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箭在弦上,时代迷茫不知所向。

夜半寂静的寓所书房,早有不速之客。几近崩溃的丈夫声称刚刚杀死了妻子。他激烈地倾吐自己的情感生活,控诉导致他婚姻失败的三角关系。长谈彻夜,他对法官的怀疑、拷问剥茧抽丝,渐渐显露爱情、婚姻的残酷真相。

丛书信息 · · · · · ·
  马洛伊·山多尔作品(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一个市民的自白》《一个市民的自白》《伪装成独白的爱情》《一个市民的自白》《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等 。

作者简介 · · · · · ·
马洛伊•山多尔(1900—1989)

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的贵族家庭,然而一生困顿颠沛,流亡四十一年,客死异乡。他是二十世纪匈牙利文坛巨匠,一生笔耕不辍,著有五十六部作品,死后被追赠匈牙利文学最高荣誉“科舒特奖”。他亦是二十世纪历史的记录者、省思者和孤独的斗士。他的一生追求自由、公义,坚持独立、高尚的精神人格。

他质朴的文字蕴藏着千军万马,情感磅礴而表达节制。他写婚姻与家庭的关系,友情与爱情的辩证,阶级和文化的攻守,冷静的叙述下暗流汹涌。德国文学批评界说他与茨威格齐名,另有批评家将他与托马斯•曼、穆齐尔、卡夫卡并列。因为他,二十世纪文坛大师被重新排序。

他是马洛伊•山多尔。

0

评论 (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