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员」往里走,安顿自己 许倬云

温书
2022-12-19 / 0 评论 / 126 阅读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往里走,安顿自己

s34298838.jpg

作者: (美) 许倬云 / 冯俊文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出品方: 读客文化
出版年: 2022-9
页数: 240
定价: 59.9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47743324
豆瓣评分8.0


在一个年轻人普遍迷茫的年代,十三邀的许知远远赴美国去找许倬云聊天。
在那场采访里,许倬云先生提到“中国一定会胜利的”,激动的老泪众横。
在解答许知远的疑惑时,他说现在的年轻人,要往里走,安顿自己
打动了很多人。

“个人迷茫这种情况普遍出现,我想是和今天的世界正在快速转变有关。”

书本身来说就是本小册子,记录了一些许倬云的谈话,甚至也摘抄了一些访谈对话。
出自于我不太喜欢的读客。
不过看在许倬云的份上,还是买了。

许倬云身上有老一辈的使命感,古代士大夫的气质。
这是现代很多哪怕是学者也没有的东西。

出生即残疾,却度过精彩的一生。
太太曼丽也十分可爱。

很抱歉的说,可能许倬云先生现在的身体状况,也没有几年了吧。
“听着江声,你一寸寸老去”

许倬云在很多文章里都对将来的体制抱有希望,希望能磨合出一个新的更适用的体制。
可惜近几年世界逐步败坏,目前尚无苗头。
不知道一个八十几岁的老人,会是什么心情。

书还是值得看一看的。如果都是带着迷茫的话。
比那种“幸福的勇气”之类的实用很多。
虽然也不可能完全解答现在的迷茫。
那个安顿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找。



往里走,安顿自己
许倬云 著,冯俊文 执笔
62个笔记

◆ 自序:为什么说“往里走,安顿自己”?

人生到了最倒霉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气馁,反而要振作、积极应对,扛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就完整地走完“否极泰来”这个过程了。

所以我经常讲,人过日子,听、看、想的时候,要往里头去思考,将观察的结果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行为,这是“往里走”的本义。
外在对我们的影响越小,心越安定

但是,本来他们结义的目的是恢复汉家天下,为了这个兄弟情义的承诺,他们把大目标丢掉了。

这个“里”不是理性,是情的部分多于理的部分。情和理交融汇合,埋在你身体里面,变成你性格的一部分,这个才叫“往里走”。
我们看《水浒传》,

◆ 02 我们所处的世界,究竟面临何种局面?

借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我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以人之美为己之美,以己之美为人之美,互相交换长处,互相欣赏长处,世界将会和谐。

◆ 04 当今时代,如何过真正有力量的生活?

但同时,有了不同的目标之后,每个人的内心要怎么充实呢?靠输入素材,特别是有关生活意义的素材,充实自己的内心。

◆ 06 理想就是尽我的能力,做我可以做的事情

怎么定义国家,怎么定义理想,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在没有自由发言权的地方,你也一样可以慢慢通过各种机会、在各种场合之中去了解,某些事情不是完全合理的,我们应该有所改进。

◆ 07 疫情之下,这个世界会好吗?

大灾难以后,人类的世界观会发生改变。

其实这种“失控”所带来的恐慌,在核武器出现的时代就已经有了。

◆ 08 如何才能“往里走,安顿自己”?

但作为普通人,究竟怎样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安人?在你的本行工作里,做好一桩事,这就是安人了。

◆ 09 快速转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迷茫?

个人迷茫这种情况普遍出现,我想是和今天的世界正在快速转变有关。

这个新、旧世界之间的过渡,怎么处理都是件大麻烦事。

我变成世界上的一个小点,我的行为受大环境的影响太大,而我本身对大环境却产生不了什么影响。

现在,个人很难说:“让我们来改变世界。”所以,我们只好尽量接受现实,哪怕现实是如此一般。

◆ 10 冷漠年代,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你有了小圈子以后,对大环境要有一定的认识。也就是说,你面对世界的不断改变,要理解它是如何改变的,改变的方向是往哪里走。

也就是说,你面对世界的不断改变,要理解它是如何改变的,改变的方向是往哪里走。能预料它会发生什么,你就不会惶恐。如此,我们心里最大的变化是接受了种种不确定性,并准备好了与其共存。即使发生了更为剧烈的变动,比如世界被疫情搞得天翻地覆,我们也同样可以冷静应对,沉着处理。

重建人际关系,我想对大家都有好处。

◆ 11 在快速变动的世界,你们是第一批被卷入大浪潮的人

人生是个大丛林,世界也是个大丛林。我们可以看着丛林,防备它,但也可以享受它。

◆ 12 世界这么大,“国家”不是最大

世界这么大,我希望大家心里、眼里存着全球社会(global society),不要把“国家”当成最大的。我们最后的据点、最后的归属是人类,这个大的世界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

所谓突破这层界限,不是让你离开国家,国家是我们必须归属的,民族身份是我们无可否认的。

但至少我们能把心胸放开,对其他国家的人,对其他地区、其他种族的人,能够长存宽容之心,长存同胞之心——“同胞”是指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分子。

◆ 15 科技越发展,越需要肯定人类本身的意义

从另一方面看,机器处理枯燥的、呆板的资料,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必须由人“喂”资料、“喂”问题,机器才能思考。

◆ 17 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做不到的梦

就像那个“父子骑驴”的寓言,是父亲骑还是儿子骑?是两人一起骑还是两人牵着驴?什么都听别人的意见,这种人不能安顿自己。要先找到自己,找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往里走,安顿自己。

◆ 18 我这一辈子的顿悟,很多是机缘

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到了终点站。前面永远还有更长的路、更远的途径、更复杂的问题,等待着我们。

◆ 19 我对自己的期许,是尽力而为之

降给你一个乐趣,降给你心安,这是上天给你的最好的礼物。

◆ 20 面对人生困苦,要感恩,不要抱怨

这些困难熬过来了,我们并不骄傲,我们也并不畏缩,这是对我们的考验。

◆ 21 知识从哪里来?要读世界这部大书

我的《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也是口述笔录,我希望各位看看——这本书的内容是帮助大家理解:中国人精神部分的营养,是弥漫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不但在书本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文化都向我们灌输着中国人的世界观。

◆ 22 归结到内心,人要对自己负责

中国群体的一些特质,可以弥补现在个体流动和社会疏离带来的一些问题。

不同的群体对应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 25 中美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美国刚立国的时候还高举“爱人”与“容忍”——基督教清教徒的理想,但后来,基督教独神信仰的专断,却慢慢显现出来:不信神、不入基督教,就不算是一个文明人。

中国的理想是建立在个人立场之上的,从社区、社群、社团、社会到国家,个人是各种群体的基础,每个人都有相对的权利和责任。

◆ 26 你要安世界,就得先修己

非常不幸也不巧的是,中国两百多年来一直受外患的影响,被影响得忘记了自己,外来的信仰俨然占据了主流,成为文化的最上层。

我的解释是:在心里,自己建构一个理想世界,然后先修己,再安人。先安你附近的人,再安远一点的众人,再安百姓。要安世界,必须先“修己”。因此,这一理想世界的所在,还是自己先做好“修己”,当作追寻解脱的前提。

◆ 27 我盼望过去的历史,能帮我们理解当前的世界

世界霸权是否会转移,以及转移之后该怎么办,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它给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中国也深受其苦。

我盼望过去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在的世界。

◆ 28 那些被打倒的文明,需要重整旗鼓

但是现在,日本人的生活,八成以上的老百姓,每天摄取食物的热量并没有提高,居住面积紧缩、生活烦躁,以及烦躁后的失望都比以前更严重,每年的自杀率不断增加。

◆ 29 直到遇见我的太太孙曼丽

他说:“我不是一个做分析的人,我要做有创造力的人,我要形塑、创造一个东西,我不做分析。”

◆ 30 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

有尊严的人过那样的日子就惨了,到今天都没有恢复过来。

这种生活不是只有知识分子才有,一般人一样有。老头儿散散步——大雁已经成行了,往那边飞了,眼下的燕子回来了,都是一直深切地跟周围相关。

汉朝将国家的基础放在农村独立的农家,这样才能出人才,才能出财富,这是交

历史要活学活用,不是找例子,也不是保存东西,而是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

我愿意跟你做讨论、谈话,就是希望借助你把这消息告诉别人,一千个人、一万个人中有两三个人听,传到他耳朵里面去,他听到心里面去,我就满足了,你也满足。

许倬云:叫每个人自己懂得怎么想,看东西要看东西本身的意义,想东西要想彻底,不是飘过去。今天的文化是舞台式的文化,是“导演”导出来的文化。

◆ 31 孙曼丽:我们俩都很幸运,过得很好

我觉得很多事情你得自己有个看法,然后才能够支持他,我现在如果不是心理上强壮,

也许别人心里很累,因为他们的婚姻可能有别的问题,并不比我轻松。

◆ 32 为什么中国文化能维持到今天?

这个严峻的局面使得我们必须认真想想,我们进入这个竞争,不是为了让中国文明当世界的主导者,而是在世界文明之中,如何能够公平参与,与其他文明的成员共同努力,缔造一个真正属于人类的文明系统。

◆ 33 疫情之下的中美和世界

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自由言论和胡言乱语的放肆妄为,是两件事情。

◆ 许倬云:越鸟栖南

在重庆吴家营的广场上,许倬云曾看到大批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伤兵,由于开刀没有麻药,大哭小叫。许倬云说:“叫我怎么能不恨日本人?”但他在五十岁后,逐渐“把偏狭的国族观念放在一边”,尽管并不容易,也不舒服,“要常常跟自己在脑子里打架”。他看到,狭义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这两个观念,在历史上都有可能是冲突的祸源。
现在,他只把人类和个人看作两个实在的东西,姓氏也罢,族群也罢,国家也罢,都变动不居。许倬云曾举例说,读古代史时看到荆轲、田横都壮烈无比,“今天看起来不是开玩笑吗”?吴王和越王打得昏天黑地,也是为了国族,“但是今天江苏跟浙江分得开吗”?

…是啊

吴王和越王打得昏天黑地,也是为了国族,“但是今天江苏跟浙江分得开吗”?

这个过程中,许倬云发现一些观念深藏在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明的潜意识里,这促使他开始以更宽远的尺度衡量文明的发展,逐渐脱离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

1965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以“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为名出版了许倬云的论文,并拿这本书当作亚洲研究丛书的第一本。

许倬云和蒋经国熟悉之后,两人的谈话常不限于公事,美国社会、工会力量、民主制度、自由的意义,都是他们谈论的话题。许倬云一直记得蒋经国谈话时,“两眼直盯住你看”,不插嘴,问:“然后呢?”“还有呢?”一层层追问下去。许倬云常常对他说,思想管制不得,永远管制不得,就是秦始皇想管思想也失败。

2013年出版的《许倬云说历史:台湾四百年》中,许倬云“恨铁不成钢”地批评了台湾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并将这些缺陷陈述出来,“提供给大陆作为发展的参考”。他对大陆读者说,希望“能够以同情之心、以彼此谅解之心来理解台湾”。

许倬云感慨:“先人遗宅,从此只能在记忆之中而已。”

为常民写作

他认为经历这些痛苦值得,不仅磨炼他的性情,也逼着他去想大问题。

海外生活多年,许倬云总听到有人说:“我们中国人就是优秀,你看学校里成绩最好的都是中国人。”“一些思想史好是好,但论的都是天大地大的问题,老百姓看不懂。

就这么琢磨着,许倬云决定为常民写作。写老百姓读得懂的书,写日常生活的“零零碎碎”,写中国并不是自古以来就这么大,而是在历史上不吝啬“给出去”,也不惭愧“拿进来”的大大方方、磊磊落落的状态中,慢慢长大的。

既然是过程,就只是到现在为止暂时得来的结论,这个结论还可以往前推,还可以改变,还可以修正。他在年近六十时曾说,尽管年龄在中国旧日观念里可以算老头子了,但并不认为自己的性格和思想已经定型,还继续有成长的机会和需要。

今年,他已九十岁,认为自己还是没有定型,随时准备有新问题来的时候用新的思考方式去处理,也不会只用同一种思考方式去处理过去一直面临的问题,而是尝试新角度,每天学习新东西,每天对过去的思考方式有质疑之处。许倬云说:“这已养成习惯,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到了终点站,前面永远有更长的路、更远的空间、更复杂的问题等着让我去处理。


项飙:许先生,现在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讨论,公共意见极度割裂。大家不仅是不同意彼此的观点,而且甚至是不同意彼此对事实的基本认定,都是说对方在撒谎。您觉得在您的观察看来,这种断裂式的对峙,而不是有效的交流和辩论,问题出在哪里?
许先生:问题出在,意见机构的本身被占领。
项飙:被谁占领?

许先生:意见机构、舆论的机构,本身不是被金钱占领,就是被权力占领。尤其被金钱占领跟权力占领合在一起之后,

内容简介 · · · · · ·
“我生而残疾,八岁以前不能走路,八岁以后我坐在竹凳上,但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做任何事。我看一堆蚂蚁从窝里出来,每只蚂蚁从大叶子上采一块扛在背上,排成一队走单线回到窝里。如此情景我看了一个小时,像看一场很有趣的戏剧,也能由此发现蚂蚁的智慧。这种方式叫“自我排遣”,自己寻找安顿的地方。”

“说实话,我这一生的日子不好过。天生残缺,到老了已经病了几十年,如果不往里走,我不可能活到今天……我们如果能够打造好自己的内心,不再追求短暂的高兴的“快”,不再追求短暂的虚荣的“乐”,我们的行为、情感就能通达天地和灵魂。”

90岁史学大家许倬云,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往里走,才能安顿自己。

如果你总感觉活着很累,那就翻开本书,从今天开始安顿自己的心。

作者简介 · · · · · ·
许倬云,史学大家,1930年生于厦门,江苏无锡人,美国匹兹保大学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等,另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冯俊文,湖北黄冈人,资深出版人,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亚洲中心荣誉研究员,访问学者。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疫情之下,这个世界会好吗?
01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02 我们所处的世界,究竟面临何种局面?
03 天、人没有大变,一切在安定、冷静中度过
04 当今时代,如何过真正有力量的生活?
05 即使是清贫的生活,也有直接、现实的快乐
06 理想就是尽我的能力,做我可以做的事情
07 疫情之下,这个世界会好吗?
08 如何才能“往里走,安顿自己”?
第二章 快速转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迷茫?
09 快速转变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面对迷茫?
10 冷漠年代,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1 在快速变动的世界,你们是第一批被卷入大浪潮的人
12 世界这么大,“国家”不是最大
13 未来人类世界一体化,是一定会发生的
14 新科技时代,需要超越性思考
15 科技越发展,越需要肯定人类本身的意义
16 不要糟蹋自己,不要屈服于这个世界
第三章 归结到内心,人要对自己负责
17 每个人都有抓不到的云,做不到的梦
18 我这一辈子的顿悟,很多是机缘
19 我对自己的期许,是尽力而为之
20 面对人生困苦,要感恩,不要抱怨
21 知识从哪里来?要读世界这部大书
22 归结到内心,人要对自己负责
第四章 你要安世界,就得先修己
23 我想建造几座“桥梁”,联通大众与学术
24 什么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
25 中美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26 你要安世界,就得先修己
27 我盼望过去的历史,能帮我们理解当前的世界
28 那些被打倒的文明,需要重整旗鼓
第五章 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
29 直到遇见我的太太孙曼丽
30 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
31 孙曼丽:我们俩都很幸运,过得很好
32 为什么中国文化能维持到今天?
33 疫情之下的中美和世界
许倬云:越鸟栖南
后记:听着江声,你一寸寸老去

0

评论 (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