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上写到:生活的许诺刚刚展开,无须担忧以后的错误和浪费。
今天读到中间一篇《小城》李静睿,竟然有点惊艳。
都是琐碎的有点上不了台面的事,被她写的津津乐道。
也许是因为她写的那些,身为小城长大的人,深有体会吧。
想起往年看过一本上海的姑娘,画家,写的《赵桥村》。
上海的老房子,小院子,无甚共鸣,匆匆看完。
不由得想, 是我的经历原因导致的狭隘呢,还是文笔本身呢?
看了一半,书中还夹杂了一个填字游戏。
看了两眼,甘拜下风。
数独我还行,填字游戏,我大概知识储备不足以完成它。
听说李静睿写过《小城故事》?还没有找到这本书。有点想看看。
那些人物很鲜活很真实,就像回忆录,文笔,再述能力很好的那种。
总是能准确的描绘出那时的场景。历历在目。
好像那些也是发生过在我的家乡的事情。
但是就是有人能把它不枯燥的写出来。
当然,这本书也不止这一篇。
话题范围是漫游者。
还有几篇精彩的游记。
等看完再来详细或者不详细的写写。
——人到中年,一切都变得无情地清晰,就像在被自己摔碎的镜子里看到少年的憧憬,而在镜子的背面,满足的愿望也随即被遗忘。我们本可以不同吗?还是在荒原本无方向可言的漫游中徒然地奔跑,自以为在前行?
弗罗茨瓦夫:一场风暴的结语 刘子超 波兰
我一度以为这个作者是个姑娘。潇洒,风趣,蹦跶在异国的街上,融入又理智的看着旁边的居民们。当时觉得带着这样的心情去旅游真是别有意趣。
李静睿的小城差不多写在前篇了,多余的就不写了。夜里我好困。我勉强拼凑出一篇印象。毕竟看完单读已经是几天前了。
蝙蝠人之城 于威
虽然也是写的小城,却觉得没有李静睿那篇可爱,有烟火气,所以无甚印象。
《关于性别的联想》科迪莉亚 法恩 郭筝译
关于这篇有点像之前看的40项心理研究。听说最后会收录于果壳阅读《是高跟鞋还是高尔夫改变了你的大脑》。
我要先放个卷首语过来
看了一下,还是有点道理。但是大环境在这里,说的太真实,又不被理解。
认知的层次真的很难破壁。
关于性别还想再唠叨点什么。。但是一个大蚊子嗡嗡掠过。。下次吧。
最后三篇的文史评论我没仔细看。因为我知道看了也只能看个皮毛。
以后看完了文学史,再来跟作者讨论吧。
所以,下次写书评不能拖延。
时间久了就懒得絮叨。
已经写在本子上文字也懒得再敲到电脑上。
真好呢
跨文化对比分析视角值得深入探索。
作者的才华横溢,让这篇文章成为了一篇不可多得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