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
作者: 吕晓宇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 铸刻文化
副标题: 晓宇的拉美笔记
出版年: 2021-8
页数: 238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单读丛书
ISBN: 9787532180295
拉美国家的总统选举
听起来离我们飘渺遥远。
其实我甚至不知道拉美具体有哪几个国家。
秘鲁总统们几进几出,堪比权谋宫斗大戏。
然而选举团队却是照搬美国,又平添了一份无趣与白热化。
吕晓宇虽然是政治学出身,在这本书里并没有高谈阔论政治学的定义与概念。
而是叙述了自身参与秘鲁选举的一段奇妙经历。
近乎电影镜头似的描写,
让这本书摆脱了枯燥,
如同经历了一场两小时的梦境。
(为什么是两小时,本书不厚,大约两小时就能读完。)
我甚是喜欢作者一些call back式的场景和一些过去时 未来式的须臾转场,
比如——
→5 一次赌博
“等待。你也看见了,政治兴奋的时候就那么一会儿。现在过去了,进入了漫长的等待。”
说吧,他咬下剩着的苹果,清脆的声音驾着晚风,一路攀上了云间。
→6 二手政要
苹果,作为饭后的甜点摆上了长桌。
比如——
我想跃入水中,让既已打开的知识感性的触角,头发一样的伸展,日夜生长,散发出稠密敦实的纠缠。
......
博士生不该对自己头发有不切实际的信心。
我遭遇了经验的突袭,
......
吕晓宇在牛津大学双修了人类学和政治学,
后来研究方向是国际冲突,
去到国际冲突的近旁,不仅仅是猎奇,
他喜欢现场感,不接受转述的信息场景。
在这个故事之外,
我很喜欢在一篇采访里,他对一些既定文本或者新闻传媒通稿的否定看法。
他说我们只是在假装我们了解某事,然后才会不担心日常生活被惊扰。
那只是日常生活里通过某种并不深入的了解、
透过文字堆砌出的前因后果事件始末的既定观点,
假装出来的现场感,假装出来的掌控感。
—— “对文本的依赖,即是对解释性和确定感的追求
...抛弃了解释生活的能力
...我便不停积攒如此的稳定感”(P013)
疫情两年半,生活空间被逐步收缩之后,
附近、近旁、现场被屡屡提及,真实变得如此重要。
宏大的观点,再也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里平凡度日的我们。
——“恢宏的世界正在坍缩
让我畏惧的是 求知欲的与日俱减,
‘世界’在远去,‘参与’在消失。” (P003)
在利马这本书里这场梦里,
吕晓宇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遥远国度的事件,
还有在疫情之年、活动范围屡屡缩小至动弹不得的当下,
一次灵魂与思想远行的机会。
看到不仅是他国的风景还有不一样的生活。
像一部热浪扑面的异国旅行电影。
对那个遥远国度的想象,
稍稍平复了我最近因受困逐渐厌烦的情绪。
延伸阅读:
《螺丝在拧紧》Vol.15 对话吕晓宇
喜马拉雅FM、网易云APP、小宇宙播客APP,搜索“螺丝在拧紧”即可收听。
——从 2020 到 2021,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断被中断、震惊,然后不禁想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世界会往哪里去?但同时我们又陷在日复一日的无力之中。青年作家、学者吕晓宇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独特的办法——到现场去,这也是《利马之梦》能够诞生的重要原因。
内容简介 · · · · · ·
一个身陷志业危机的政治学学子,面对学术和生活的困惑,偶然得到机会前往秘鲁,进入一支总统候选人的竞选团队,亲身地实践何为“做政治”。在这个过程中,秘鲁乃至拉美的历史碎片不断闪现,作者的文本知识与现实经验不断碰撞,由此,他重新思考有关政治实践、学术意义和真实生活的问题。这本书不仅是作者个人的一段实践记录、旅行笔记,也是一个青年人对自身与世界、知识与行动的关系的真诚反思。在一场恍然的利马之梦里,潜藏着更多思考和行动的可能。
作者简介 · · · · · ·
吕晓宇,1991年生,湖北武汉人,青年作家、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员,曾供职于联合国,从事冲突协调和国际发展的工作。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长期进行评论和非虚构写作,作品见于《单读》、《小说界》、洛杉矶书评中国频道,《三联生活周刊》、澎湃新闻、《卫报》(The Guardian)、《外交家》(The Diplomat)等。
目录 · · · · · ·
序 恢宏的世界正在坍缩 001
我们第三世界还有人情在 031
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 041
你知道我在中国见谁了 055
独生子女 061
一次赌博 083
二手政要 093
前所未有的游行 105
Isn’t it beautiful? 155
流亡 167
小偷、醉汉和泳池夜话 179
别忘了他是总统 191
胜负 205
最后的革命与贵族 217
尾声 后现场 229
给编辑的不多余的话
曉宇 评论 利马之梦 2021-09-14 11:46:36 我庆幸这本书和大家见面了。
我以为会因为如愿以偿地在30岁前看到这本书的面世欣喜不已。这本书最终出来的时候,我最为欣喜的是和编辑们的关系变得更紧密了。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最后的革命与贵族》是单读采用我的第一篇文章。那时候,我把写作当作是预防读博抑郁的手段,在自己公号上不定期更新。不知@57从哪看到了,找到我。我听过单向街书店,没听过单读。意料之外的是,我还收到了一笔稿费。我读书过程可谓一帆风顺,写作并非如此。那一篇发表前,我把非学术写作视为是“私域”,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梦,恐怕早便放弃了。
半年后,我见到57本人,他在屯里请我吃了一顿湘菜,喝水的间歇,他说,你写作的目标是是什么。我说,既然要发表的写作,就要让人看懂,考虑读者,把对话继续下去,不然写日记有什么区别。他说,大部分作家不这么想。我觉得奇怪,哪个经典之作会刻意给读者制造障碍。我调侃说,那我就只能写写白话文了。他说,那你接下来要写什么。这倒是把我问住了,我没什么计划,心情来了就写而已。他问了之后,我意识到要开始安排写作了。我问57要“写作锦囊”。他说,我没什么锦囊,然后给我拎了一袋子书。
我在北京的夜里开始读《屠夫十字镇》里射杀水牛的冰冷场景。
和danny见面的时候,在社区里的一家小酒吧,她说,下班后来和57及我见一面。快到午夜了,我以为她不会来了。她进门了,坐下来,没点酒,我想她打个招呼后就要走。我们没有聊任何写作、工作甚至是相关书的话题。她说自己没有方言的一刻时,我立刻感觉到找到了同志。这些年,我总能在人群中发现有相似成长经历的人。我们花了一个多小时聊童年。等社区门口分别,她说,哎,我们都没聊书。57说,赤子之心的人还是存在的吧。我说是,需要见证“人迹”,才能相信。
Cynthia出现在武汉的时候离她说要来已过了几个月了。我们在新开的一家18见面,她一点也不喜欢精酿。我迟到了好久,那阵子在三镇来回奔波。劫后重生见到朋友,我不停地说话,像积攒了一个夏日的洪水。她说,我们在想出的秘鲁的那一本书。我说,那一本太短了,太不完整。她说,但是那一本最能体现你。
我好像很容易被单读的编辑们说服。
收到修改意见的那一刻,我觉得这本书成了一项集体的工作。诚惶诚恐。或许是学术后遗症,习惯没有人会逐字逐句读你的作品了。我们讨论如何让这本书成立,它需要一个诚实的序言,这不是一本学术书,也不是一本小说,那它是什么。读者看到的序言,是在北京的春日周末的一大早,我们在鼓楼的Alba,Cynthia把打印出来的章节交给我,一段段地讨论修改而成的。
后来,我没事就去Alba改稿子,似乎编辑的精神气还留在那。
也是通过这一本书,我对这个领域里的工作有了基本的概念。一位尽责编辑的工作是无底洞,近乎自我牺牲。一位好的设计师,当然也是。政坷的封面设计出来了,那一抹橙色,就如同我当时在跨洋航班上看到的光暗分界线。他在阳台上,一边躲蚊子,一边跟我解释了颜色、字体和行距的选择。当然,他还提醒我,可以在封面里藏一句话。我的小心思得以满足。
我现在看任何一本书,会翻开去看责编和设计师的名字。至少我的这本书里,他们都是共同的创作者。
因为书的宣传,我夏天总是往单向空间跑,轻车熟路,57说,可以给我放一个工位了,我每次去还能蹭顿饭,偷一批书回来。录视频的一天,耽误数日的书寄到了,我兴奋不已地奔去库房,像是去领录取通知书。
拿到书的当日,Cynthia跟我说她可能要离开单读了。
我知道这一纠结持续的时间,但没想到它会有真正发生的一天。我顿时像被泼了一盆冷水,站在雨中,一段旅途戛然而止,什么筹备已久的计划被取消,beginning成了ending。我原来还是很小时候的自己,希望某些时刻就那么永远地保持下去。虽然我口头上说了那么多的时代的流动。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读皮萨尼的《印尼Etc.》,这本书也陪伴我度过北京异常多雨潮湿的夏末。碰巧,里面的作者在亚齐岛旅行时也收到了编辑辞职的消息:
信上说,她要辞职了。
这消息来得实在太突然,我立刻紧张地想到我的书恐怕会成为孤儿,我得单打独斗地应付后续工作,愈想愈觉得难过,泪水跟着涌上了眼眶。
但我不想坐在这个没有人情味的小城当街啜泣,于是连忙跑回民宿。
穿过客厅的时候,老板全家坐在地板上看连续剧,没人跟我打招呼。关上房门后,过去七个月来的旅游记忆骤然排山倒海而来,我想起我曾经住在阴暗潮湿的跳蚤窝,早晨4点被清真寺的声音吵醒、5点被鸡群吵醒、6点被学童吵醒;总是单枪匹马在各处闯荡,被问到为什么没有任何朋友,被告知我年轻时一定很美;七个月没有卫生纸、酒精或英语对话;半年多来只能换穿同样的六套内衣裤,不停地打包再打包,生了烂疮的脚才刚复原,又莫名其妙地起疹子;七个月来为一堆说不出道理的事情寻求意义,努力融入一个根本不属于我的世界——这一切使我崩溃了。
这像是出书的最后一关,弗米尔星。还有那么一个时刻,我希望持续下去。一天,我被叫到单读给书签名。一千本。我蹭了一杯咖啡,Cynthia把她的笔给我。快日落了,阳光正好在签书的桌子上,从一头缓缓往另一头滑过去,我把签好的书放在光阴交叠之间。我听着编辑部的讨论,danny每叫我一次,我就会签错一回,本是两个字的名,变成了三个字的全名。我说,你快别叫我了,不然我要多写一千个字。那天下午,我只能专注地做一件事,眼睁睁地看着光,从桌上流淌到地上。
我会写下去,你们也还会是第一批读者。他妈的有人跟我说,57在去年艰难的时刻引用过一句话。我他妈不记得了,在哪也找不到了,似乎是说:
一同思考,一同反抗,这俨然已经一种爱的关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曉宇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p003 让我畏惧的是求知欲的与日俱减:“世界”在远去,“参与”在消失。
p005 社会学科没办法置身事外。社会,从根本上拒绝成为客体和对象。对社会来说,客观性在于经久的对话,客观性才能从这样的缝隙里长出来。
p007 学者的逻辑,书写的叙事,是后置回想式的。
p012 了解新事物,首先寻找文本和思想权威,以此作为认识基础。
p013 “对文本的依赖,即是对解释性和确定感的追求
...抛弃了解释生活的能力
...我便不停积攒如此的稳定感”